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草原上的太阳 > 默认卷(ZC) 九、草原上的孔夫子

默认卷(ZC) 九、草原上的孔夫子

你是草原上的雄鹰

牧民们的良师

你用党的思想

让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

你用文化知识

让牧区儿女睁开了智慧的眼睛

你用藏医技术

让学子们学会了技术专长

这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的杨岭多吉在罗让尼玛逝世一周年时用朴素语言写下的缅怀诗句。

1992年盛夏,我前去采访,他又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诗比较长,篇首引用的只是一个段落。吟咏完毕,他仰首在椅上,椅背后面是宽大明亮的窗户。成都平原特有的淡淡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熠熠闪光。

向我讲述他和尼玛相交相知的老人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话题是民族教育。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谈起这件事情时的真挚与深情令我感动。

从这本书策划时,所接触到的有关人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这种感情的流露。

大家都称他是一个“民族教育家”,与这个称谓近似的一个譬喻就是“草原上的孔夫子”。

那么,他又是怎样从一条医者的道路迷上了一条教育之路的呢。他又是怎样从一个肉体的拯救者变成用智慧之光照亮和开启众多蒙昧心灵的呢?让我们回到1960年,他创业发轫的最初时光。

1.帐篷里的摇篮

红星兽防站建立初期,除尼玛及早退的首任站长,吸收到站上工作的几名人员都没有文化。虽然要从事的是全乡范围内畜病治疗与预防这一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职工却缺乏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

这个时候的尼玛脱离寺院不久,刚刚参加革命工作,还没有机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这时,在他品格中更多的是一个宗教徒与人为善的态度,宗教能给人一个宽广的胸怀。他还更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

他要帮助同事们掌握技术和理论。没有文化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尼玛迈出了教育之路上的最初步伐。

连他自己也无法预计这最初一步的重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找不到一个具体日期来说明这伟大的一步是如何开始的。

但只要记住是1960年,是大凡中国人都会有很多回忆和联想的年份就够了。只要记住这一步是和探索建立藏兽医体系这一步就够了。

在随着畜群迁徙的帐篷中,在研究治疗牲畜病害的闲暇中,尼玛开始给同事们上课。补习文化,讲授医学原理,药物特性。

几个没有文化,没有医学知识的同事成了他最早的学生。学习之余工作中,他们又是他的助手。帮助采集加工药物,帮他跟踪观察牲畜的症候。

这很符合那个时代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即在实践中学习的时代风尚。但却不是为迎合时尚而升起了风帆。只是帆升起来,就有一股风吹在帆上,助它去到要去的地方。它是一所学校。因为有一名德才兼备的教师,有潜心向学、勤奋努力的学生。它还不是一个学校,因为从惯例来讲,它连一分钱办学经费都不花,没有校舍,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来自政府机构的认可与命名。

学校也没有固定的授课时间。

建校初期,都是白天工作,晚上教学。学生们休息了,尼玛还要自己动手编写教材。

现任红星兽防站站长达娃告诉我,尼玛老师的精力那样旺盛用生理学是解释不了的。那时晚上一上课就是三个钟头,往往到11点多。白天跟着老师出诊采药,已经很累了。年轻人也困倦得不行。年轻的达娃居然想出了一个蒙混过关的办法。那时用煤油点灯,帐篷内光线很暗,他就用两手捧着腮帮打瞌睡,姿势却是十分端正。许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表扬都使他惭愧,下决心再不打瞌睡了。可自己也控制不了。后来,尼玛发现了真相,学生们哄堂大笑。尼玛老师也跟着大家一起大笑。笑完把他严肃地批评了一顿。

后来,尼玛老师动情了,说:“我也不想对你们这样,像头凶恶的老虎。可是,你们看看我们的草原,我们的故乡需要什么!我是要把你们造就成草原上最需要的人啊!”

达娃从此不再打瞌睡了。

学生们睡了,他又在油灯下备课,早上不到六点,又把学生们叫起来,再上一两个小时课,匆匆吃点东西,又是一天忙碌的工作时间了。

治羊痢疾的时候,一个学生老不开窍,他弄一滩羊粪叫学生观察,学生趴在地上仔细地看啊看啊,后来头一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