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 > 默认卷(ZC) 文学总是要面临一些问题

默认卷(ZC) 文学总是要面临一些问题

我们很少有反思

昨天到今天早上为止,我也不太明白我要讲什么东西,文学这种问题我们要大而化之。只是一个讲座我们要谈那当然好谈,各种教科书、各种经验、各种关于文学的讨论。但是就我个人逐渐接近文学的经验来讲,我倒并不太认为听某一个的讲座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个人首先做过一些讲座,但是我没有听过任何人的讲座,我比较拒绝这样一件事情。我没上过鲁院,没去过作家班。所以我也总是怀疑,我给别人讲,是不是真正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

文学总是要面临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个人写作经验与今天流行的各种文学理论之间是否真正存在一种互相激发和交织的关系。就是说随着写作的进展,理论也有所进展,理论有所进展的时候对写作也有所帮助。

从昨天到今天我觉得我有点短路的状况,最近讲得有点多,讲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让我突然想起今年我去自俄罗斯的时候,第二天就有个跟当地作家或者别的喜欢文学的人的交流,我始终弄不清我要讲什么。那天晚上“幸好”出了件事情,因为白俄罗斯明斯克市整个冬天是积雪不化的,晚上我出去走路把手摔断了,我倒在雪地上觉得眼冒金星,金星散尽之后突然看到天空下面有很多白桦树,自俄罗斯的夜晚天空比我们的明亮得多,所以还是一片蓝天,我没觉得痛,反而觉得明天可以说话了。

说什么呢?因为我突然就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很久了,我都觉得我肯定已经忘记了。是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同时期的苏联解冻时期的写了很多关于二战的小说的作家——贝科夫的一部小说。他的小说显然跟我们写战争的路数不一样,因为苏联在赫鲁晓夫开始批判斯大林以后,出现了个文学流派叫作解冻文学。解冻文学,我们比较知道的恐怕是写二战的,和过去苏联作家写二战大不相同。中国人比较知道的代表作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比如说肖洛霍夫的很好的短篇《一个人的遭遇》。那天我突然想起了贝科夫,我回去忍痛查询了一下,他真是白俄罗斯的。那么苏联分崩离析之后在一个国家跟另一个国家作家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谈论一个被大家所共同熟知的作家。

那么我谈论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我倒在地上那种情形让我想起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我努力回忆,是一个中篇小说,大概叫《狼群》,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写一个苏军突击队执行一次任务。我们也有很多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等,但是我们的战争文学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听一听就知道贝科夫的小说和我们的不一样。他当时就写一个苏军的中尉,得到一个任务让他带三十多个人的突击队潜入德军后方去摧毁德军一个军火库。当然我们绝对可以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战争小说,但问题是这个军火库是不存在的,侦察兵不认真。想想在我们的小说中、电影中,有关的类似的题材里面,情报一定是准确的,军火库一定是存在的,一定是会被炸毁的,最多牺牲两个可爱的战士,指挥员是不死的,诸如此类,我们已经有固定的模式。当他们按地图找到军火库的大致位置时,他们的人已经死掉一半,因为潜入后方是不容易的,他们付出了一半人的生命代价,但这个军火库是不存在的。他们就开始后撤,在这样一个情节中它突出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指挥员就开始追问,追问这样一个虚无的任务,付出这么多战士的生命是不是值得。大家记得吧,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头五个女兵去阻击德国人,一边在完成任务,一边反复在问自己,我们的战争要让这些女人去死,这是不是应该的。我们的不同文学中战争文学仅仅是一个例子,战争是一种极端状态,战争文学大概也是一种极端状态,但其实类似的情形在所有的写作中也是存在的。其实我们经常说反思,但是我们在推进情节发展、设置人物场景的时候,第一我们很难追问这样是不是可能,第二我们书里的人物、笔下的人物也是很少发出这种反思和追问的,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使这个小说成为经典的是这个上尉一方面付出这么多的牺牲,一方面往后撤,他也想要完成任务,英雄主义还是有的,不能以为他有这种追问,英雄主义就消失了。他觉得这一路上既然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一定要找到一个袭击的目标,才对得起这些牺牲的人。当然在搜寻目标的过程中他手下的人几乎死光了,不断和德国人遭遇,不断和德国人打,最后就剩下他和另外一个兵,这个时候他觉得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非死不可,但总要搞点什么。除了和德国人遭遇,路上互有伤亡,打死几个人之外没有找到点目标,这个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