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音虽仍有些含糊,却透着振奋,“我们投资的‘先天精微修复项目’,成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了!”
岐伯年闻言挑眉:“哦?愿闻其详。”
理论共鸣·古今对话
团队成员展开资料:“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83%的患者存在脾胃功能异常,这与您提出的‘脾虚是痿证之本’完全吻合。更神奇的是,某些基因缺陷患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竟与中医‘肾主藏精’理论高度相似。”
林正川指着投影屏幕:“您看这张图,我们研发的‘精微素’能修复线粒体损伤,恰似中医‘填补肾精’;而配合使用的‘胃气康’冲剂,成分正是山药、茯苓、陈皮——您开的药方给了我们灵感。”
岐伯年捋须微笑:“《内经》言‘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天之精需后天水谷精微充养。贵方以‘修复精微物质’为法,若能始终兼顾脾胃,疗效当更上层楼。”
病案点睛·医道同源
“其实,我有一事不明。”林正川示意秘书打开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本中医典籍,“为何西医查不出病因的病,中医能通过脉诊、舌象判断病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岐伯年随手翻开《黄帝内经·痿论》:“中医看病,如观天象。云聚知雨,叶落知秋,见微知着而已。您初期肉跳,乃肝风内动之兆;后期吞咽困难,是痰热阻喉之象,皆非孤立存在。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譬如贵方的‘基因治疗’,在中医看来,便是‘治未病’于先天,防患于未然。”
薪火相传·共克顽疾
临行前,林正川将一个锦盒递给岐伯年:“这是我们根据您的理论改良的‘脾肾双补丸’,已通过动物实验,想请您指导临床应用。”
岐伯年打开盒盖,里面是褐色的水丸,散发着淡淡药香:“党参、白术、熟地、龟板……配伍精当,确有脾肾双补之功。但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宜少佐黄柏,痰湿重者当加砂仁,此乃‘辨证施补’之要。”
“受教了!”团队成员纷纷记录,“岐大夫若有暇,能否担任我们的中医顾问?”
岐伯年摇头:“顾问不敢当,但望你们牢记‘大医精诚’四字。无论用何手段,以人为本,方为医道核心。”
林正川深深鞠躬:“您教会我的,何止是治病?更是‘治未病’的智慧——无论是身体,还是事业。”
尾声:岐黄新章
岐伯年在诊案簿上郑重写道:
“筋痿一证,古今难愈,然《内经》‘五脏致痿’之论,实为灯塔。本案患者林氏,初因脾虚致肝风内动,继因肾阴亏虚致痰热阻络,全程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纲,先健脾胃,后滋肾阴,兼清痰热、通经络,终使病势得以控制。更喜其团队以中医理论为启发,研发‘精微修复’之法,暗合‘先天后天同治’之道。可见医道无界,唯效是崇,愿后世医者,能于经典中求新,在创新中守正。”
搁笔时,窗外的玉兰正含苞待放。岐伯年望着药柜上“但愿世间人无病”的对联,忽然想起林正川最后说的话:“等项目成功,我要在金融街建座‘岐黄健康中心’,让更多久坐的年轻人懂得‘治未病’。”
春风拂过青石板巷,岐仁堂的铜铃轻轻作响。老药柜里的参苓白术散、虎潜丸们,似乎也在期待着,这场跨越古今的医道对话,能为更多人带来希望。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