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能唤起人对诗意生活的进取心。她较细致地描绘了人不得不陷于其间的“真实的生活” ,但由于缺乏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怀疑意识和批判眼光,因而不能唤起中国人对理想的应该如此的“真正的生活” 的热忱。她在世纪转折期的都市传奇中,尽管力图突破“烦恼人生” 阶段单一性格、“扁平人物”的缺陷,力图写出人的复杂性,写出“圆型人物”,但缺乏对市场经济与当代社会的独到理解,缺乏对人性繁复状态的心理学把握,因此只能写出人性的表面对立,不能写出人心似海的动因,不能揭示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欲望与现实的紧张冲突。只好过分沉醉于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享乐场景的描绘上,只好过多地运用悬念、偶然等手法安排人物命运。
在池莉的作品中“人文精神”处于一种弱化的状况。“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作家张扬的现代性——自由、民主、理性、人权等价值在池莉的作品中是非常薄弱的。她笔下的人物,要么是环境的奴隶,要么是金钱的奴隶,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人性的飞扬。诚然,作为一种生存状况,这种生存的被动性甚至是依附性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但作者基本上采取了一种认同的态度,这就缺乏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
我们说池莉的创作缺乏现代意识,只举一两个小例。在《老武汉》中,她对几位“父母官”顶礼膜拜,在《小姐你早》中对受国务院副总理接见这一细节的反复渲染赞叹,都可看出作者缺乏一种平等观念。说池莉的作品缺乏理性精神,既表现在她笔下的人物往往屈从环境的压力化苦为乐,也表现在作者对环境缺乏批评的态度。她只写无奈不写无赖、只写失败不写腐败。她笔下只有小痛苦,没有大悲剧。只有金钱,才是池莉笔下改变生存环境的灵丹。只有清官和突如其来的鸿运,才是池莉笔下改变人物命运的主宰。鲁迅曾经谈到,被迫做奴隶是痛苦的,而安于奴隶生活,赞美它,寻出诗意来,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