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草原上的太阳 > 默认卷(ZC) 十、生命之光

默认卷(ZC) 十、生命之光

每个人的人格表象是一大批短暂特征的聚合,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完全不稳定和暂时的,在他人那短暂的生存中都依赖于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无数因素,成千上万先前的和聚合的原因都促进了这些因素。

——约翰·布洛菲尔德

1976年,中国在她红色政权成立的金秋十月又一次迎来了解放。

回首那些日子,最初的欢庆也是由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方式并无太大区别的方式进行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那些最初由集会、游行和旗帜构成的热流下面,身处于偏僻草原上的人们保持着一种内心的冷静。

而敏感的人已经在思索这一个变化所包含的信息。

是一场新的变革,或者仅仅是又一场运动的开始。

尼玛肯定是这敏感者中的一员。

他感到欣慰,报纸、电台的文章中有了越来越多关于经济文化建设的提法。在公社放映的电影中,也多了那种宣传。但经济上一些高得令人瞠目结舌,多少年建成多少大寨、多少大庆的口号,叫人想起文革前“赶英赶美”的那种狂热。

希望,希望中交织着焦灼的情感。

尼玛这个走出寺院庄严红墙而投身社会进行服务与奉献的知识分子的焦灼,其实是急于对社会作出更大的奉献。十多年的社会生活的阅历和锻炼,给了他一双识别政治风向的眼睛。应该说,经历过那个阶段的中国人都有一双在这方面能捕捉最细微信号的眼睛,唯一的区别是大多数人把这当成一种明哲保身的条件。一部分人则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尼玛这样,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寻找一条生存之道,则是为了一个宏大的抱负。

政治,左右着中国人。

中国人,依赖着政治。

这是一幅独特的人文风景。

尼玛也不记得自己是何时开始变得如此敏感了。

最初的欢庆变成了焦灼的期待。尼玛坚信,那平地一声春雷就要从遥远的北京震响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真正在中国历史上掀开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整个社会显现了空前的活力与激情。多年以来,尼玛性格中被抑制的一面显露出来了。

1.舞台上的人生

尼玛在新时期开始的阶段,竟然不是从他专擅的医学和教育,而是从艺术迈开了他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步伐。

这是因为他个人素质中一直抑制的一面,在这春天里猛烈而自然地喷发,还是应和了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在思想解放中先声夺人,筚路蓝缕的潮流,我们已不能在先生身后妄加推断了。

1978年3月8日,若尔盖业余藏戏团成立。人员全部来自尼玛所领导的红星兽防站和“五七”学校,并由他负责管理并任总编导,他的弟子纳科出任艺术指导。

这是阿坝州在粉碎“四人帮”后恢复成立的第一个民间业余藏戏团。

这一时期,在内地文艺的潮流共同倾向于一个主题:控诉“左”的危害与摧残。而尼玛却举起了恢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有地位的旗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既表示出一种勇气,更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成熟以及独到的眼光。

排演的第一个剧目,即是藏戏中的传统的剧目,取材于英雄史诗《格萨尔》的《霍岭大战》。

传说中,唐东杰布创立藏戏是基于一个非常实用的目的,为了在藏地的众多河流上架设桥梁而摹集资金。

发展到后来,产生了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到后来,拉卜楞寺贡唐三世又创立了安多藏戏。若尔盖业余藏戏团就承袭了这一门派的传统。传统的藏戏剧本中,在过去年代里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法国的藏学家石泰安在《西藏的文明》一书中,对藏戏是这样论述的:

戏剧本身完全是消遣娱乐性的,虽然其主题是宗教性和感化性的。……在舞台中央要祭戏神,这一尊神是一位白须飘然的老翁,即圣者唐东杰布。

……在西藏,戏剧作品一般被称为“身世”或“传记”。正如在史诗中一般。

但真正的史诗,人民自己塑造出的英雄《格萨尔》在旧的藏族社会里是受到封建势力百般排斥的。在西藏的雪顿节的藏戏会演中,一般都限定表演“八大藏戏”,凡是表现新题材和格萨尔故事的剧目都在禁止之列。

尼玛在1978年开始排演这部剧目,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情形颇像是在施放一只探空气球。这其中也蕴含着双向挑战的意味。对于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点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