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草原上的太阳 > 默认卷(ZC) 三、昨天的若尔盖

默认卷(ZC) 三、昨天的若尔盖

官和老民处以罚款。

据调查,在尼玛先生后来作出非凡贡献的红星乡,前热当坝部落,如果哪家有病人,大家都会帮助搬迁。如果寨子里死了人,则要等上七天才能开始搬迁。每到这时寨中都要请喇嘛念经,以保佑人畜平安。

由于缺少文化科学知识,牲畜的饲养管理是比较落后的。一般都按主要牲畜牛、羊、马分群放牧。也是由于文化科学知识的贫乏,畜种培育与改良是一纸空白。

若尔盖地区自然条件很适宜发展畜牧业,本身也是一个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区。但解放前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存在,迷信思想盛行,造成了畜牧业的停滞不前。幼畜成活率一般平均在50%到60%左右,而大牲畜的死亡率也很高,因而牲畜存栏率日渐减少。

有资料显示,唐克部落华尔果和瓦溪洛两个寨子在民主改革前的1955年,全年牲畜死亡率达到8.89%。其中死于疾病的占4.5%。足以说明。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文化卫生水平极端低下所造成的恶果。而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着种种企图,把这种状况描绘成一幅香格里拉的图景:和平、质朴、充满了透明无染的快乐,人民因而无企无求。

而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人人都会明白这片时间滞重不前的草原应该企求什么。

如果,人们确曾像是无企无求,那也是心灵不曾被智慧之光照耀而麻木,而被愚弄的结果!

再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1947年,索克藏部落因肝蛭病,全部落羊子几乎死光。

1950年,唐克部落俄哥寨羊瘟流行,除某户60只羊未死,其他人户羊几乎全部死光。

1954年,索克藏部落的牛群发生败血病,请喇嘛卜卦念经,耗费不少,但全部落牛仍死了十分之一,最后,连喇嘛寄放的牛也死了。最后,是政府派来兽医,才制止了疾病的蔓延。以上材料中,那些疾病名称都是后来添加的。从一份完成于1952年的调查材料,更能反映当时对于牲畜疾病的认识水准。

普通的牛病有一种眼睛流泪,耳朵下垂、流鼻涕口水、拉血的病症,若不及时治疗,两三天即死去,医治方法是赶到山沟内静养,不让狗惊扰,慢慢可以恢复。

第二种为“土气病”,五、六、七、八月吃草,肚子一胀,几天便死去。症状是牛身上出痘子,这种牛的肉不能吃,否则人的身上脚上也会出痘子。犯这种病的牛比较多,藏民不敢接近,是无法治疗的。

第三种病是肺病,症状是日夜呻吟,一天天消瘦而死,医治时,用针在牛腿子上放血可愈。但也要技术熟练,才能够奏效。

第四种病是口炎,夏季天热时、口疼舌干。疗法:用豌豆、胡豆面喷进口内,称之为“以火攻火”。

第五种为口蹄疫,或称蹄花病,走路时脚软易弯下。疗法:牛背上放血可愈。

其它不知名的病还有很多,只要传染开,会成群死亡……马的病症有瘟病,症状是发烧,出痘子。其次是下鼻病,症状是鼻涕长流,灌鸡蛋、尿便可痊愈。另一种病是咽喉病,或称土病,全身浮肿。

这是更接近于牧民对牲畜疾病的原始认识的一则材料,收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我在红星乡兽防站的院子里读到这些东西。院子里,手植的大黄在阳光下展开巨大的叶片。安静中不时透出繁忙而井然的气氛。不时有牧民前来取药。

尼玛先生的弟子,兽防站站长达哇告诉我,如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兽防知识的普及,牧民们大多能自己诊断,对症到兽防站取药就是了。当然这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解放已经四十年了。

如今,当年那些病都有了名目和对症的良方。

一般说来,流行于若尔盖地区的牲畜疾病主要有牛瘟、炭疽、败血病、胸膜炎、口蹄疫、鼻疽、羊痘、疥癣、痢疾、肝蛭等。过去,不但对这些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医疗水平的低下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本地富有药材资源,但本地人迷信在草原上动土,神会降祸于人,所以不得采集。所以,药物学及药材资源方面的知识也是一片空白。

封建迷信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可以再举一个例子,狼往往对畜群,尤其是羊造成很大危害。有时群狼肆虐,一次就咬死几十只羊。而牧民受封建思想束缚,见狼不打,而只赶走了事。

有关铁布、求吉两农业区域状况,和后文关系不大,为避累赘,从略。

总之,解放前的若尔盖地区盛行部落制,明清时即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