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价值观,使自己为民族、为国家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使我们继承尼玛未竟事业的意志更坚定,工作上更加奋发精进。
(三)
我们学习尼玛精神,继承尼玛遗志,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推进由他引领开创的事业,就是要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多年来,省、州、县教育部门和从事藏区教育的各族有识之士,把尼玛先生探索和开创的牧区教育新路,概括为“三教统筹”、“牧科教结合”、“尼玛办学模式”等学科体系。在他的文化和专业(藏医、兽医)知识的教学中,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以各科藏语文教学为主的“双语(加设汉语文)”教学模式。即在学习文化(藏汉文)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藏兽医、藏医),为牧区经济和牧民生活服务,为牧民健康服务;学校教学由“社来社(合作社)去”的一般文化技术学习,发展到初中,再到高中,并输送到高等院校深造或到州内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教学方法先由母语再到兼学汉语文、先学基础文化再学专业学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藏语为先、为主的“双语”教学,是符合牧区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更吸收现代先进知识,符合牧区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从而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好评;这种教育模式,在坚持学习文化和专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爱国意识、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共阿坝州委、州政府和州、县教育部门,热情支持尼玛先生办学。州委、州政府决定:把原来“社(合作社)来社去”的民办的文化学校,办成州属县(代)管的“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这样,学校转成为公办,纳入基础教育序列,解决了教学和基建的经费来源,使得“尼玛办学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初、高中在校学生发展到2000多人,社会各方面人士对该校十分关注。
尼玛先生在牧区办学走出的成功路子是来之不易的,是符合古今中外民族双语教育通用规律的。尼玛先生对用藏文吸收和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的应用功能坚信不疑;对党和国家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权利,支持继承和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的政策坚信不疑。从而促使他开创并坚持运用藏文为主的“双语”从事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之路不动摇,形成了特有校园文化之魂和创业精神。
世纪之交,尼玛文化教育思想的实践,进入了“后尼玛时代”的历史阶段。感到欣慰的是,在州、县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省、州、县教育科学工作者和尼玛先生的后继者们共同努力,对我国“三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民族“双语”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对藏区几十年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尼玛先生“双语”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从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力验证,深化了对藏区尤其是牧区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大大提升了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规范化的认识水平。省、州教育部门把牧区“双语”教育科学概括为“各科以母语教学为主加设民族汉语的双语教育”,指导和推动了藏区“双语”教育理论和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指导方法和完备的教学套路。从而使“双语”教育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基本扫除青壮年农牧民文盲,初步实现“双语”高考与全国统考接轨,促进职业教育拓宽路子、提升水平,从而促成牧区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省藏区,尤其是牧区“双语”教育已经步入了完善结构体系、强化教育质量、提升师生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阿坝州制定通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工作条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重要法规,其中也包含了尼玛先生的教育和文化科技思想。我们相信,这些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包括“双语”教育在内的“尼玛办学模式”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得以巩固发展,以创立藏兽医学科、传承并移植传统藏戏等为代表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创新繁荣等方面,将获得有力保障。
《草原上的太阳》一书的再版发行,适逢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的好时机。新世纪巩固和发展牧区教育文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民族双语教育规律,以尼玛先生为榜样,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保持本色,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普教为重,推进职教,科教结合,提升水平,服务建设,适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