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杰克·威廉森,喜欢他的很多作品,包括这部《月亮孩子》。
为什么喜欢?
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因为它好看。
为什么好看?
两个原因:第一,有一个一直在推进着,不肯停滞下来的故事;第二,一种神秘的气氛,因为神秘,因为某种不可知,而具有的些许恐怖感。
为什么如此简单?
小说就是把复杂的东西,掩藏在简单的东西后面。
那么,什么是简单的东西后面的复杂?
那就很多啦。首先是描写上的复杂。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当然还是故事本身。我们说过,故事本身是对作家最基本的考验,之所以说故事本身是一个考验,因为每一个写作者,不管是大师还是初学者,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开始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十分明白,不能只讲故事,要在讲故事之外做许多事情。比如交代一个人物,或者是一组人物之间相互的关系,要渲染出某种气氛,科幻小说更要有一些关于未知世界的真切的描绘。而这一切,一旦把握不好,要么只顾了讲故事,结果只给了读者一个支离破碎的骨架;要么离开故事太久,致使进行中的故事不断地停顿下来。在具体的作品中,前一种情形是很少出现的,如果出现也多表现在初学者试笔的作品上。这种作品大多不能得到面世的机会,可以略过不谈。而后一种情形,是我们常常遇见的。
特别是在科幻小说中,写作者一旦捕捉到一个想象奇异的场景,或者某种可以自圆其说的科学道理,往往便沉溺其中,津津有味地描写着、呈现着,而忘了与此同时要让人物行动,并通过人的行动使故事得到推进。
科幻阅读中经常会出现的停滞感和沉闷感,很多时候就是由此种原因引起的。虽然说,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喜欢这样的作品,但是,这绝对不是大部分阅读科幻小说的人所要刻意追求的阅读体验。
威廉森的小说,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就我读过的五六部来说,能够看出他是不以一种观点作为一个带硬壳的茧子,把自己约束在里面不肯出来,而且看见别的写作者所做的茧子没有与自己的茧子保持一致便有些愤愤然。特别是考虑到科幻小说当中并不包括很多的文体实验,那么,小说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作家所选择的题材与内容来决定的。威廉森的小说就是这样。他两部反物质题材的长篇,是另创一个新世界的创世纪,那样的小说文体是庄重而严谨的史诗风格,而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也洋溢着创世英雄那种有些孤独的崇高感,和令人崇敬也令人痛苦的牺牲精神。而到《比内心更黑暗》,却带上了边疆民族强大传说的那种神秘风格,并且成功嫁接了细致深刻的心理剖析,甚至还有很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与感觉、与潜意识有关的优美的抒情性段落。这样的小说,显然是向多种不同类小说学习的结果。以之来比照当下我们科幻小说的创作状况,便觉得小说影响的来源过于单一了。
读罢《月亮孩子》,更是加强了我的这种印象。
小说吸引我们的,首先是在整个故事中那暗含着危险的雾一样四处弥漫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的造成,很容易被看成是由两个悬念所造成的。第一个悬念:这些月亮孩子奇怪特征与超常能力的来源。第二个悬念:小说中那个巨大的通天之塔如何建成,建成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作者笔下故事的推进过程,其实便是破解这两个悬念的过程。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悬念,要始终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换句话说,要用一个两个悬念来始终保持对故事的推动能力是很困难的。威廉森的方法之一,是在大的悬念中,又设置出很多小的悬念;方法之二,便是浸润于字里行间的气氛营造。一种有些怪异感的,一种阴冷而暗淡的气氛,也像雾一样四处弥漫。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之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其实并不像传统小说中那样重要了。当然,这不是说小说中没有展开人物关系,而是说,在传统小说中,很多内涵是从人物关系当中来挖掘的,但在这样的小说中,从作者到读者都没有这样的期望。所以,虽然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关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但作者却明显地忽略了。比如,小说叙述者与他兄长的关系,几个成年人与几个亲生的怪异孩子之间的关系,三个小孩之间的关系,都隐藏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价值。
我不相信是作家本人对此没有感觉,而是科幻小说,更准确地说,是《月亮孩子》这部科幻小说,重要的不是内在的含义,而是对那些大大小小的悬念的解答。读者在这里,也是想要明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