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 默认卷(ZC) 10

默认卷(ZC) 10

出这个设想后的一百多年间,电磁学、电子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电子计算机的开发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前面已经提到的亚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这台计算机最初也是派作军事用途,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工作。后来经过几次改进,最终成为能够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提高了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就有人记述说:“它真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由真空管和电线组成的恐龙。它长30米,高3米,宽1米,由10万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18000个真空管,1500个继电器,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器和6000个肘节开关。据说每次开机,全城的灯都要暗一下。”这台巨无霸的发明者之一曾颇为幽默地回忆说:为了使这台机器正常运转,“每天都像第二次大战时德军发起最后攻击那样紧张”。

这些状况,要等到电子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出现。具体而言,就是晶体管的发明。

1948年,肖克利等人在美国电话实验室首次进行了晶体管演示,它能完成电子管胜任的一切工作,却更可靠、更坚固、更小巧,需电很少,又无须预热时间。晶体管利用了硅和锗这类材料的奇特电子学性能,这类材料既非导体,又非电阻,因而被称为半导体。只是最早的晶体管没有电子管一般的放大功能,肖克利与合作者们通过组合几种用不同方法掺杂的半导体材料,制成了放大器件。

但是,晶体管在计算机中的大规模运用还要等上一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成了巨型计算机的时代。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对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错误的预测。比如,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创始人就曾预言,对一个像美国这样富有、发达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大型计算机只要有三四台就足够应付所有复杂的计算了。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则在另一个方向上做出了与后来的事实大相径庭的预测。他认为,发展到最后,一台电脑最终要有几十亿个电子管,会有一个国家那么大。当然,他没有告诉我们,当一个电脑会占用一个国家的面积时,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可以在电子管线之间耕作繁衍。

1977年,斯蒂芬·乔布斯与斯蒂芬·沃兹尼亚克制造出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苹果1号。开始时,由于集成电路块价格昂贵以及记忆容量小(当时最先进的微型机的记忆容量仅1000字,相当于一篇新闻稿的字数),相对于同时代为支持阿波罗登月计划实行而重达数百万磅的计算机,最初的微型机不过是个玩具而已。随着新技术日趋成熟,微型机的记忆功能大大增强。从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其性能价格比每十年增加两个数量级。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构想一种没有电脑存在的社会生活,就像无法想象一个大都市没有公共交通网络一样。

美国媒体实验室负责人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庞大的中央计算机,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搬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而在下一个千年初期,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相互通信,并比你现在的个人电脑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

地球这颗行星,人们感觉在数字化时代,将变得好像只有针尖般大小了。

仅仅半个世纪,电子计算机技术就为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现在,已经没有人对电脑的巨大力量表现丝毫的怀疑。最多会在进入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时发出疑问:数字化的比特流究竟会把我们带向哪里?

答案早已确定:电脑把我们引向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在真实的世界之外再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是肯定的;在虚拟世界里,电脑获得人脑才会拥有的智慧也是肯定的。早在电脑发展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阿兰·图宁就曾经预言过:“在2000年前可能制造出一台电脑,它待人和气、聪明、美丽、友好,具有主动精神、有幽默感、能够分辨是非,也会出错,会谈恋爱、吃草莓、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