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 第14章完结

第14章完结

一切布置完毕,张相公请请,李阁老走先,王尚书不必过谦……大家按心照不宣的次序入席坐定,举筷开餐,边吃边聊。^微\趣\小^说~ _首^发-

这顿在办公室吃的午饭,气氛要比“廊下食”轻松融洽很多。朝廷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宰相们边吃边谈工作。大家肚里有食,心情会比较好,很多棘手事务就在吃吃喝喝中解决掉了。如果您长期只吃饭,不谈工作、不干活,还会被别人讥笑为“伴食宰相”,意思跟尸位素餐差不多。

就算不谈政务,各位相公在吃饭时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逸事,也有助于增长见识、促进感情。当然,昨夜您在平康坊小娘子家的香艳经历还是不要拿到政事堂来聊最好。

此外,聊天内容丰富、气氛轻松,可不代表礼仪要求不严格,毕竟政事堂食是一种政治待遇,跟与狐朋狗友们下馆子喝酒吃烤串还是区别挺大的。

最基本的礼仪要求:首先,您不能随随便便地进政事堂蹭饭吃,必须有了宰相资格以后才能上桌;其次,您还不能随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门,别的宰相必须停筷等着,人齐全以后再继续吃。-鸿!特,暁`税·蛧¨ !哽~歆·最·筷`

曾经有一回,宰相们正在政事堂吃饭呢,某个权臣把自己的一个同党宰相叫出去商量事,商量完俩人就一起弄了点儿饭吃。政事堂里正等着继续吃饭的宰相们听说这事,有两个老臣当场摔筷子,飞马回家告病不起,闹着要辞职,朝野大哗,纷纷谴责权臣不守规矩、丧尽天良。[37]您看这乱吃饭的事故是多么严重啊。

您问这顿饭里都有什么食物?那就太多了,详细的我留到下回再说,反正您只要知道这个政事堂厨每年耗费的开支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以至某些宰相看了都肉疼。曾经有不止一位宰相不止一次提出来,说国家财政挺困难的,我们老这么大吃大喝,影响太坏,要不把这块的预算经费削减点儿吧?

您猜怎么着?别的宰相群起反对,其中一个姓张的说了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大家听了都服气。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意是这样:

皇帝拨出这么多公款给我们吃喝,是为了优待人才,希望我们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国家治理好。/二^8,墈?书.惘¢ \追,最.歆¢章?踕?[38]相公您要是心虚,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配不上这顿美餐,那您闪闪,靠边让位,自有别人能吃能干。国家大事您不操心,尽在这种小节上叽叽歪歪,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何况省了这顿饭钱对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也不起啥作用,您努力工作,办好一件大事,就能造福国家百姓,那吃顿好饭根本不过分。

如果现代公款吃喝的官员们拿这种歪理来辩解,不被网民们砸死才怪,但是唐朝人(特别是文人)居然都很认同这个说法,所以政事堂的豪华午餐也就一直持续下去了。

上面说的是宰相们的午餐,官员能做到宰相级别的,毕竟是少之又少。那么非宰相的普通官员,午饭又是怎么吃的呢?

宰相们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因为是在政事堂里吃饭,所以叫“堂厨”。别的官员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叫“公厨”。他们不像宰相那样有集中的办公大厅,所以很多部门要在正衙大堂旁边另建一座食堂,能容纳所有上班的官员同时就餐。

这个食堂的建设规格,也有一定标准,大致是在各部门财力范围内,力求宏大严整,随便搭个茅草棚子瞎凑合可不行。食堂的内部装饰也得花心思,有的供文殊菩萨像,官员们开饭前先拜菩萨:“感谢菩萨降福赐我卤煮火烧……”有的是在墙上写与工作相关的文章、诫语、圣训等:“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正经地说,最像国家机关的还是主管司法判刑的大理寺。人家的食堂墙壁上写满了常用法律条文。我叫你们这些法官不看书不学习业务。只要吃饭,你们就给我老老实实看《永徽律疏》[39]。

开饭的时间大都是午时,官员们集中到食堂(那谁谁,您不用拿着饭盆啊,我大唐还是有供应官员们的餐具钱的),也是按规矩位置坐地或者坐床,等着杂役们在食案上摆好饭。

至于就餐的仪式,管理的严格程度,吃饭时让不让说话谈笑,各个部门有自己的规定。管得最严的可能是御史台,约等于现在的纪检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