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登基的李旦,在历史上就号称唐睿宗,这可是李旦一辈子,第二次当皇帝了,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是在684年,他的哥哥李显不是被武则天废掉了吗?就扶立了他当皇帝,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时隔20多年,他又一次接了哥哥的班了,那么这一次,他的处境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好一点呢?很难说,上一次他是受制于母亲武则天,那么这一次登基,他还是非常被动的,他是被儿子和妹妹扶上这个皇帝的宝座,这种情况下当皇帝就意味着他以后还是难免要受制于人啊,所以第二次当皇帝当得也挺窝囊。.w·o*d+e?s+c.w?..c\o\m.
画外音:
相王李旦第二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还是有点窝囊,但相王李旦经历过很多次政治风暴,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当上皇帝还是比较被动,他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所以他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尽可能地稳定自己的统治,那么登基之后的相王李旦,他都做了些什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
蒙曼:
登基之后这个李旦就做了两件大事,哪两件大事呢?第一件就是摆平儿子和妹妹的关系,通过唐隆政变,这个李旦已经充分地见识了儿子的心机,当然也充分见识了妹妹的威力,所以刚一登基,他马上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两个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立了大功的儿子呢?李旦对李隆基采取了打压的态势,怎么打压呢?利用当太子这个问题打压,那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皇帝,你已经当了皇帝了,第二件事,就要立太子了,立谁当太子啊?那咱们知道这个政变是李隆基做前敌总指挥搞下来的,按道理讲应该传给李隆基,李隆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衷心期盼着他爸爸能够立刻作出决定,可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呢,相王他摆出了一副很迟疑的样子,他说我没考虑清楚应该让谁当太子,那怎么没考虑清楚呢?他说其实现在有两个候选人都有资格当太子啊,哪两个候选人呢?第一个,他说是大儿子李成器,这是嫡长子啊,人家妈是嫡妻,人家是老大,那按照继承原则,当然有资格当太子了,第二个呢,才是这个李隆基,他立了大功了,理论上讲他也有份儿,他同时提出两个人,而且这个理由都冠冕堂皇,那这时候,李旦呢毫无疑问,他心里是想用这个老大李成器来压一压李隆基,那他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两拨人出来反对了,哪两拨人呢?第一拨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就是那老大李成器,他哪敢接这个班啊,他爸爸在政变之中,都毫不知情,他是更不知情,政变完全没有他的事,他现在怎么就敢凭嫡长子这个位置,从爸爸手里接班啊,所以李成器是坚决不干,他就说了,“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说这个情况啊,是随时变化的,继承原则也应该是变化的,如果国家很平安,那我接班没问题,如果说国家在危亡的情况下,那应该先考虑有功之臣,所以我不能接这个班,我死不敢居隆基之上,拒绝了,不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药,这是一拨反对的。!咸.鱼?看,书- _首!发/!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那么还有一拨反对的是谁呢,就是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功臣,他们也不干了,别看刘幽求当时没有弄明白李隆基的意思,这时候可是主动维护李隆基的利益了,他说的话意思和李成器一样,他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谁把这个政变搞起来的,就应该谁享这个福气,那李隆基把这个政变搞得如此漂亮,让你当皇帝了,你怎么好意思不传位给他呢,那相王李旦一看,基本上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李隆基的,也只好表态让李隆基当太子,不过虽然李旦他想要压制李隆基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是他这番作为,其实也是给了李隆基一个下马威,就是说啊,别以为你立了大功,我还是皇帝,好多事情最后还得我说了算,这是对李隆基采取打压态势。
那对于太平公主呢,李旦对太平公主是采取了扶持的策略,怎么要扶持太平公主呢?这里头是既有感情因素也有利害考虑。先来看感情因素,李旦在唐中宗的时候,就和太平公主站在一个战线上,两个人也算是相濡以沫,共同扛过了很多风险,关系比较好,那么另外呢,在中宗死了之后,不是人家太平公主去跟上官婉儿起草那个遗诏,让李旦有一次辅政的机会吗,那后来虽然没有做到,人家太平公主还搞了这么一场政变,毫无疑问,在这场政变之中,是太平公主更愿意李旦当皇帝,还是李隆基更愿意李旦当皇帝?当然是太平公主了,所以政变能够确定让相王李旦当皇帝,这是太平公主的功劳,那另外呢,最重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