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帝王师:张居正 > 第67章完结

第67章完结

刘显兵分五路,乘黑夜大雨攀上悬崖,到凌晨时,三万士兵全部进入寨子,看着眼前醉倒的都掌蛮,一路砍杀。~5¨2,s′h?u.c*h,e^n¨g`.+c`o′m¨

被惨叫声和刀兵声惊醒的都掌蛮,见政府军从天而降,早已失魂落魄,有的逃跑,却重心不稳,坠入悬崖,有的跪下投降,却被政府军活活砍死。

屠杀进行了一天,一万人只剩下一千人。曾省吾及时赶到,这一千俘虏才未被处决。九丝寨沦陷,都掌蛮的光辉岁月随着雨后天晴而永远退出人间。

捷报在1573年十月上旬抵达京城。张居正兴奋得手舞足蹈,连鞋跟掉了都没有发觉。他后来说:“听到捷报后,不禁心花怒放。四川百姓安枕,国家神气,借此一振。其他地方有造反之心者,闻听都掌蛮灭亡,必收敛不轨之心,踏踏实实做他的良民。这就是保身安民之道!”

灭之以靖华民

接下来的事就是善后工作。

对于都掌蛮的那群俘虏,张居正的主张是杀无赦。对于都掌这个民族,张居正的主张是“根株悉拔,种类不遗”,这是他对待叛乱的一贯措施。+求/书-帮^ .哽!芯.最*筷~就在他的命令下,刘显带着扫荡部队对都掌蛮的地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曾省吾说:“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政府拓地四百余里。”

从此,都掌蛮作为一个声势浩大的民族和军事组织,永远地消亡了。张居正的斩尽杀绝政策,是否符合当时四川民心,众说纷纭。四川地区的大地主们双手赞成,因为都掌蛮控制了很多土地,都掌蛮一灭,这些土地就被政府卖掉,能买得起土地的恐怕只有那群大地主。

有些慈悲之士就强烈反对,那位被高拱搞掉的赵贞吉是代表人物。赵贞吉是四川内江人,退休后在老家颐养天年,曾省吾和刘显残酷的军事行动,他纵然未亲眼所见,也听到比别人更多的信息。他给张居正写信说,诸葛亮当年征讨孟获,是“欲生之以广舆宇”,而曾省吾和刘显征都掌是“欲灭之以靖华民”。他说,他并不反对灭都掌以靖华民,可途径不止有血腥屠杀一条,圣人不是出过一个叫“同化”的阴招吗?

张居正和赵贞吉的关系原本不好,但随着赵贞吉离开内阁回老家后,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狐?恋~文*血? ,埂!歆¢蕞?哙?二人还偶尔通信谈往昔岁月,谈人世无常。赵贞吉的疑惑很快就被张居正得知,张居正对人说,赵公这话从理论上来说是对的,可他不明白,“同化”需要时间,如今东南方面最缺的就是时间。正如灭大火,怎能用长流细水?非要兜头罩下一桶冷水不可。这桶冷水就是斩草除根。

话虽这样说,但张居正还是勉强同意了曾省吾在四川都掌蛮地盘实行文化育人的计划。曾省吾不负众望,先从改变风俗做起,要万幸活下来的都掌蛮几千人穿汉人服装,吃汉人的食物,学习汉人的文化。不过一年时间,四川境内再也不见都掌蛮的身影。

文化育人,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口号,真付诸实践,获取成果的过程异常缓慢,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对待敌人就该如狂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和他们谈仁义讲礼仪,纯是对牛弹琴。你浪费时间不说,牛还很不高兴。这就是张居正当时最诚心实意的想法。

对待叛乱,张居正残忍暴力,对待罪犯,同样如此。1573年秋,按惯例是秋后问斩,李太后却发慈悲说:“皇上才登基,大赦一回吧,以呼应上天好生之德。”

朱翊钧请教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沉思一会儿,说道:“春生秋杀,天道之常,皇上应该记得,自去年继位以来,大赦已不止一次。糟粕不去,反害精华;凶恶不去,反害善良。这不是天道。”

朱翊钧很为难:“这是母后的意思。”

张居正接口道:“皇上试想,那些杀了别人的罪犯,如果被赦,对受害人公平吗?慈圣太后信佛,佛主张不杀生,但佛教也有怒目金刚,正是惩罚罪人的意思。”

朱翊钧释怀:“张先生这话让我茅塞顿开,我这就去说服母后。”

李太后同意了张居正的见解,但心里却很纠结,因为她在佛像面前允诺要放生的。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