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接过师父的饼子,连连称谢。^z¨h¢a*o_h/a\o~z^h^a~n,.?c¢o-m-他深知,这饼子是师父的一片慈爱之心,也是师父的一片厚望。
每次接到师父的饼子,总舍不得吃,总是留待读书累了,肚子饿了时再吃,于是便把饼子放在窗台上。
在师父的接济下,范仲淹的生活大有改善,终于能够坚持。每天读书到半更,周围发生的一切,他浑然不知不觉。夜深了,只见室内灯火依旧,室外蟋蟀在鸣。
有一天深夜,范仲淹忽然想起师父赠送的四个饼子还没有吃,往窗台一看,咦,四个饼怎么会少了一个?第二天,依旧少了一个。起初,范仲淹心里嘀咕:难道因为我太穷,长期拖累师父,师父有些嫌弃,给的面饼减少了。转念一想,不可能!每天师父给我的的面饼都是四个啊!
他觉得很奇怪。又一天,四个面饼仍旧放在窗台上,他时时留意察看。到了傍晚,突然发现一只小白鼠悄悄地爬到窗台上,偷食面饼。
他从座位上立即站起来,白鼠听到声响,便叼着吃剩的面饼逃跑了。?y\o,u¨p/i^n,x,s~w..,c*o?m*他快步追上去,白鼠已窜到房门外。他跑上去一看,白鼠嗖地一下,钻进了门槛旁边墙根的缝隙中。
他掀开一个砖,确实有个鼠洞,比较深。端过油灯仔细照看,原来竟是一块石板,象是下面有什么东西藏着。
他觉得蹊跷,忙刨开上面的覆土,露出一块大石板,掀开石板一看,范仲淹惊呆了:竟是满满一窖黄金!也不知是何朝何代何年何月何人何故为谁而窖藏?
心神稍定后,范仲淹唯恐深夜惊动了僧人,泄了密,立即动手,掩埋如故,恢复原貌。范仲淹分文未取,守口如瓶,依然过着往日清贫的读书生活。
继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取名朱浩,继娶范仲淹母亲谢氏后又生二子,范仲淹就生活在其中。
继父与初氏所生的长子朱浩从小就失去母爱,父亲长年在外做官,对他也疏于教诲,故而养成了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习惯。父亲朱文翰在世时对他还有些约束,自朱文翰去世后,他就更放浪形骇、肆无忌惮了。′m¨z!j+g?y¢n′y,.?c*o′m`谢氏对他也束手无策,请族中长辈劝说也无济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亲,从村里人那里听说了哥哥朱浩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便找他谈心,好言相劝。
谁知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恶声恶气地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听到这句话,十分纳闷,感觉哥哥朱浩的话里有话,也就不再劝了。于是,他找母亲想问个明白,可母亲听了只是哭泣,什么话不说。仲淹就更加奇怪了。
后来,他又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儿去问。朋友吞吞吐吐地说:“你是苏州人范氏的儿子,你母亲当年是带着幼小的你嫁给朱老爷的。”并透露了一些真情,范仲淹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过去,他对自己的生世就感觉有些疑惑,但他一直只顾专心读书,加上继父朱文翰对他从小就关爱倍至,所以也从来也不曾多想。直到今天,他才知道事情的原委,知道这个真相,心里十分痛苦和难过。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继父多年的养育之恩,想到了母亲的痛苦艰难处境,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出头之日,想到了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自己又身无分文,实在是无能为力。
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就暂时离开母亲,再去去南都求学,继续发奋苦读,待到功成名就时,就自立门户,再把一生劳累辛苦的老母,接去颐养天年,让她过上几天好日子。
第二天天亮,范仲淹辞别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又回到醴泉寺拜别普济法师,带上书籍和行李,一个人急匆匆直奔南都而去。
儿子范仲淹这一去不进,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年迈的范母越想越不放心,越想越后悔,于是找到儿子平时最要好的朋友,请他去把范仲淹追回来。那朋友追上范仲淹,说明来意,再三劝范仲淹回家。
但范仲淹主意已定,他对朋友说:“请回去转告我娘,请她老人家放心,多保重身体。十年后,我一定会金榜题名回来,一定会接她老人家去奉养。”临别,范仲淹再三拜托这位朋友,请他关照他的母亲。
就这样,二十三岁的青年范仲淹怀着救国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