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131章 七旬阿婆胁下疮,一剂脾方解千愁

第131章 七旬阿婆胁下疮,一剂脾方解千愁

两个错:要么像您这样,不分体质瞎补,以为贵的就是好的;要么学年轻人吃沙拉轻断食,以为清淡就是养生。却忘了《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根本。”

他抓起一把白术,放在林女士手心:“您看这白术,色黄入脾,性温而燥,就像给潮湿的磨盘生起一盆小火。再配人参,不是大补元气,而是取其‘甘温除热’之意,助脾土运化。朱丹溪当年给母亲调治,就是以人参、白术为君,佐以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牛膝、白芍引血下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女士捏着白术,闻着那股清苦的药香:“可我妈这疮疼得厉害,要不要先涂点什么药膏?”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岐大夫铺开宣纸写方,“先开三剂药内服,以人参、白术各三钱健脾益气,陈皮二钱理气化痰,茯苓四钱淡渗利湿,再加三钱生甘草调和诸药。另外用芒硝、大黄各等分,醋调外敷胁下,取其‘釜底抽薪’之意,先解局部郁热。”

他顿了顿,又加了句:“但最要紧的是停了那些燕窝阿胶。从明天起,早餐改喝小米粥,加一小把炒薏米。中午炖点山药排骨汤,少盐少油。晚上喝碗青菜豆腐羹,睡前揉腹三百圈。记住,老年人的补养,要像春雨润物,细水长流,不能像夏天暴雨,来势汹汹却伤了根本。”

三、四季脾方:从岐黄古训到都市养生经

一周后,林女士扶着母亲再来时,胁下的硬结已消了大半,老太太气色也红润不少。

“岐大夫,您这药真神了!”林女士递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脾土健运万家安”,“敷了两天药,晚上就能睡踏实了。喝了三天汤药,小便明显增多,颜色也变淡了。就是有件事不明白,您说这方子还要随季节变?”

岐大夫笑着点头,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图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脏腑之气也随季节变化。朱丹溪当年给母亲调方,春天加川芎助气血升发,因春属木,肝木需脾土滋养;夏天加五味子、麦冬、黄芩,因夏属火,暑热易伤气阴,脾土又怕燥热;冬天加当归、生姜,因冬属水,肾水需脾土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

他取出四个小药包,分别标着“春”“夏”“秋”“冬”:“我给林阿姨拟的基础方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牛膝、白芍。春天加三钱川芎,像春风拂动大地,助脾土升清;夏天加二钱五味子、三钱麦冬、一钱黄芩,如同暑天喝酸梅汤,酸甘化阴又防燥热;秋天加二钱杏仁、三钱百合,好比秋梨润肺,顺时而养;冬天加三钱当归身、一片生姜,就像暖炉炖羊肉,温而不燥。”

老太太忍不住问:“那现在快入夏了,是不是得加您说的五味子?”

“正是。”岐大夫给她诊脉,脉象已转和缓,舌苔薄白,“您看现在脉虽仍带滑象,但已不沉滞,说明脾运渐复。从今天起,基础方不变,加五味子二钱、麦冬三钱、黄芩一钱。记住,夏天虽热,也不能贪凉饮冷,空调房里要披件薄外套,保护脾阳不受寒侵。”

林女士拿出手机记笔记:“那饮食上夏天该怎么调?我看网上说要‘苦夏’,吃不下饭就喝蔬果汁……”

“错了错了!”岐大夫摆摆手,“《脾胃论》特别强调‘夏月伏阴在内,寒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现代人夏天常犯三错:一错在贪凉,冰饮雪糕伤脾阳;二错在过饱,夜市烧烤加重脾胃负担;三错在过素,光吃蔬菜水果缺乏谷气滋养。正确的吃法是:早餐喝姜枣茶温脾阳,午餐吃冬瓜莲子汤健脾利湿,晚餐喝绿豆粥清热而不伤脾,每餐七分饱,让脾胃有运化的余地。”

他走到窗边,指着街对面撸串喝啤酒的年轻人:“您瞧那些小伙子,晚上一顿烧烤半打啤酒,看似痛快,实则在透支脾胃。《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在的三高、痛风、脂肪肝,十有八九是吃出来的脾胃病。老年人脾胃本弱,更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才是长寿的根本。”

四、悬壶夜话:从丹溪医案到都市脾胃经

暮色渐浓,岐仁堂里的药香更醇。林女士扶着母亲准备离开,忽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您说现在年轻人营养过剩,反而更该调脾胃?可他们都觉得自己身体好,不需要补……”

“不是补,是调。”岐大夫拿出一本《脾胃论》抄本,翻开泛黄的书页,“李东垣先生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现在年轻人看似强壮,实则多有‘隐性脾虚’:长期熬夜伤脾阴,久坐不动伤脾气,外卖冷饮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