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这药怎么越补越利水?"他撸起裤腿,露出不再发亮的皮肤。
"此乃阳复湿化之象。"岐大夫诊完脉后露出笑意,脉已从沉细转为和缓,"《神农本草经》言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既能补脾又能燥湿,可谓一举两得。"
连服二十剂后,陶明远的肚子已平复如常。他抱着一摞养生书籍走进诊所,这回穿的是宽松的棉麻唐装:"岐大夫,我把烟酒都戒了,现在每天跟小区大爷打太极拳。您看这《温热论》里说的'胃湿久蕴,酿热生痰',是不是就跟我喝酒伤脾一个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岐大夫抚掌而笑,指着墙上"大医精诚"的匾额:"医道贵乎圆通。世人见肿则欲泻,见胀则欲通,却不知'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当年张仲景治虚劳水肿,创肾气丸以阴中求阳;李东垣调脾胃虚衰,立补中益气汤以升清降浊,皆是以补为通之法。"
暮色渐浓,岐仁堂的铜铃随晚风轻响。陶明远握着新配的健脾膏方走出诊所,霓虹灯下,他轻抚腕间佛珠,忽然明白岐大夫案头那本《金匮要略心典》里"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深意。原来真正的医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虚实之间把握生命的脉象,于补泻之中勘破病机的玄机。
医理点睛:
1. 病因病机:本案始为风寒误治伤阳(《伤寒论》少阴病),复因嗜酒伤脾(《脾胃论》湿困脾阳),终成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虚胀。
2. 治法依据:初用四逆汤类大剂温补(《伤寒论》救里之法),继用肾气汤补泻兼施(《金匮要略》阴阳互济),终以理阴煎专事温补(《黄帝内经》塞因塞用),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
3. 处方解析:理阴煎去"三泻"存"三补",加人参、附子、白术强化温补,符合《神农本草经》"补不足,泻有余"原则,使阳气复则水湿化,此乃"治病求本"之典范。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