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三崽挖坟穿越娘,背靠空间养娃忙 > 第66章 休假

第66章 休假

季知夏送走官差,对着孩子说道:“来,娘再教你们一些。~搜¨搜.小^说*网+ ~首,发/”

清昭和清玥重新凑过来,清脆的童声再次在面馆中响起。

这一次,没有人再投来异样的目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季知夏更加用心地教导两个女儿。

她不再局限于《三字经》,而是将教学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午间面馆生意清闲时,季知夏会让女儿们帮忙算账。

她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算盘,教她们复杂一些的算法。

“十二碗素面,每碗五文钱,总共多少?"季知夏问道。

清昭认真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十碗等于五十,再加十等于六十...娘亲,是六十文钱!”

季知夏又转头看向小女儿,“清玥,你来算算,如果客人给了一百文,该找多少?”

清玥咬着手指想了想:“一百减六十...是西十文钱!”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实用又有趣,两个女儿进步飞快。

季知夏每晚睡前都会给她们讲故事。《女诫》《内训》这些传统女教书她也教,但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告诉孩子们哪些道理可取,哪些不必盲从。

“《女诫》说'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这是教我们要有修养、懂规矩。`我,的?书.城¢ .首?发′”季知夏耐心解释道,“但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娘亲就不认同。你们看,若娘亲不识字,怎么经营面馆?怎么教你们做人?”

清昭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娘亲说的,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炫耀。”

“对极了!”季知夏欣慰地笑了。

然而,随着天气转凉,面馆的生意日渐萧条了些。

季知夏望着日渐冷清的铺面,心中不免有些忧虑。

寒冬将至,街上的行人明显少了,热气腾腾的面食虽能暖身,但终究抵不过凛冽的北风。

“老板,今日又剩了不少面。"春桃婶收拾着案板,叹了口气,"这天儿一冷,大伙儿都不爱出门了。”

季知夏拢了拢衣襟,望向门外飘落的雪花:“是啊,得想个法子才是。”

青竹搓着手进来:“老板,我听说城里几家铺子都开始准备年货了,咱们要不要也做些应景的吃食?”

这话提醒了季知夏:“对!快过年了,咱们可以做些应节的点心卖。”

春桃婶迟疑道:“可咱们是面馆,做点心能行吗?”

季知夏笑道:“面食点心本是一家,咱们可以做些枣糕、年糕,再包些饺子,只要不贵,不少人家都会图个省事,咱们做好了他们首接买回去煮就行。?x·g+g¢d+x~s\.?c~o,m′”

说干就干,第二天季知夏就带着忙活起来。春桃婶负责和面,青竹准备馅料,季知夏则教三个孩子包饺子。

“娘亲,你看我包的像不像元宝?”怀瑾举起一个歪歪扭扭的饺子,小脸上沾满了面粉。

清玥不甘示弱:“我的才像!我还在边上捏了花纹呢!”

清昭默默地将自己包得整整齐齐的饺子排成一排,眼中带着期待看向母亲。

季知夏挨个夸奖:“都包得很好!清玥和怀瑾的我们自己吃,清昭的最合适。”

第二天一早,面馆门口挂上了新招牌,"迎春年货,饺子年糕应有尽有"。

很快就有好奇的街坊过来询问。

“季娘子,这饺子怎么卖啊?”隔壁杂货铺的管事探头问道。

“素的的十五文一斤,肉的三十文一斤。”季知夏热情地介绍,“您要是买三斤,送半斤枣糕尝尝。”

管事爽快地买了三斤:“正好省得自己包了,谁乐意折腾啊!”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面馆的年货生意竟比平日卖面还要红火。

季知夏又添了几样新品,芝麻糖、花生酥,都是简单易做又应景的小吃。

傍晚收摊时,季知夏数了数钱匣子,惊喜地发现竟比平时多赚了一倍不止。

持续到腊月二十五这天,季知夏决定提前关店休息。

小店打烊,桌上摆上了菜肴,红烧肉,红烧鱼,饺子,酱菜。

季知夏给春桃婶和青竹倒了一碗茶“这马上快过年了,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在十五之前都好好休息休息。”

春桃婶双手接过茶碗:“老板,您说这话可折煞我们了,要不是您当时心善收留,我们母女俩还不知道在哪挨饿受冻呢。”

青竹也连连点头:“是啊,而且工钱给的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