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面干燥整齐:“倒是好柴。我开食铺的,每日都要用,可能便宜些?”
这时旁边一个年长的樵夫插话道:“这位娘子要多少?我这有松木,引火最好用。”
季知夏走过去比较:“松木是好,但烧得太快。您这柴似乎没晒透?”她掰开一根,里面还有些潮气。
年长樵夫讪笑道:“是有些返潮。这样,二十五一担如何?”
季知夏摇摇头,又转向第三个樵夫,这人的柴捆最大,但木柴粗细不一,来回比较了西五家,季知夏心里有了数。
她回到年轻樵夫跟前:“若定一个月的柴,每日两担,什么价? ”
年轻樵夫眼睛一亮,掐指算了算:“那得二两银子”
季知夏接着说道:“要保证都是这样的干柴,不能掺湿的。每日辰时送到码头'陋巷箪食'铺子,每日现结。”
樵夫犹豫了一下:“这...路程远了些。”
“那我找方才那位老伯。”季知夏作势要走。
“等等!”年轻樵夫连忙叫住她,“成!但你得保证每日都要。”
季知夏点头:“自然。不过若送的柴不合格,我是要扣钱的。”
她从袖中取出六十文钱:"这担柴跟着我送过去。对了,怎么称呼?”
“我姓陈,都叫我陈三。”樵夫接过钱咧嘴笑了,“娘子放心,我陈三做生意最讲信用。”
把柴担到店铺谈妥后,季知夏又叮嘱道:"从明日起送去,还有若有用剩的细柴,帮我留着引火。"
陈三连连点头:“晓得了!明日一早就送过去。”
铺子内清昭小声问:“娘,为何不买那个带松枝的?”
季知夏摸摸她的头:“松枝虽好引火,但烧菜火候不稳。咱们做吃食生意,火候最要紧。”
怀瑾蹦跳着插嘴:“我知道!火大了会焦!”
“对。”季知夏笑道,“等灶台干透,娘教你们怎么看火候。”
清玥仰起脸:“娘真厉害,连柴火都懂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