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 第2章 雨夜老宅惊魂(二)

第2章 雨夜老宅惊魂(二)

凌晨一点,解剖室的灯依旧明亮。·l¢o·o′k¨s*w+.!c-o′m,法医邓立恒已经完成尸检初步报告,程望和王佳赶到时,他正在擦手。

“心包穿刺致死,利器长度约12至14厘米,角度略向上斜刺。”邓立恒将x光片与解剖图摊开,“下刀极准,正中心脏,几乎当场死亡。”

“有没有挣扎痕迹?”

“基本没有。手掌有轻微抓痕,但不是挣扎留下的,反倒像是死者在临死前主动抓住什么东西——比如你们说的那根发夹。”

“死亡时间?”

“结合体温、尸斑等指标,大约是晚上八点五十至九点之间。”

程望沉思片刻,问:“有没有在体表或衣物发现异物残留?”

“死者右手袖口内检出一小块异色纤维,非衣物材质。我们检测后发现,是种涤纶混纺织物,常见于女士围巾或连衣裙下摆。”

“也就是说,嫌疑人很可能是女性,或至少穿着女性衣物。\看?书′君^ ?无¨错?内_容¢”

“目前线索指向是这样。”

程望点头,迅速回局里调取附近路口监控资料。因为中和巷巷口有老式摄像头,虽然分辨率差,但勉强可看出人影轮廓。技侦组筛查案发当晚八点半至九点半的所有出入记录。

晚上八点四十三分,一道人影撑伞进入巷口,穿一身米色风衣,身形瘦削、步伐稳定,看不出性别特征;而在晚上九点零七分,有同样体型的身影再次出现,但这次伞合起,人匆匆向主街方向跑去。

“撑伞进来,跑着出去。”王佳一边放大截图一边嘀咕,“像是干完活急着离开的样子。”

“能看清脸吗?”

“逆光,看不清。但对比身形、走路姿态,极可能是同一个人。”

警方随即对中和巷及周边近百米区域进行走访排查。大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唯有中和巷32号的报警人方翠芝,以及住在31号的退休中学教师老吴仍常住此地。,k,a-n_s\h!u.c·m?s\.*c·o*m`

方翠芝年约七十,面色灰黄,精神显得疲惫,她在警方第二次询问时补充说:

“那天我刚吃完晚饭,八点四十多吧,听到外头巷口有伞声。很快,就有人进了老沈家,我当时没多想。后来九点多,我准备睡觉,结果突然听到一声‘咚’的响动,还有点瓷器碎裂的声音。我这才觉得不对。”

“你认得那人吗?”

“没看清。但我听着像是个女人的脚步。”

“你怎么判断的?”

“我们这种年纪,听觉特灵。那步子很细碎,不是男的走路那种重脚。我说不准,但直觉是个女的。”

这番说辞加固了警方“女性作案”的初步判断。

与此同时,技术组在死者卧室床头柜中,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是年轻时代的老沈,与一个女子站在院子前,神态亲密。

照片背后写着两行字:

“1987年夏。沈以松 & 何晚秋。”

程望盯着这两个名字看了许久。

“查一下这个‘何晚秋’,查她现在还在不在江州。”

不到一小时,户籍系统反馈:何晚秋,现年57岁,户籍地址为江州市东南区长水街89号,独居,未婚。

“没结婚?”王佳皱眉,“那她和死者关系……”

“或许曾经很亲密。”程望道,“但更重要的是——她有没有最近跟死者接触。”

警方随即调取何晚秋的通讯记录与近三个月的出行轨迹。结果发现,案发前三日,她曾有一次行程记录抵达西郊,附近监控亦有她撑伞进入中和巷的身影。

而案发当晚,她的手机信号最后定位,正是在距离中和巷两百米的主街公车站。

程望眼神一凝:“锁定她,明天一早带队找人。”

第二天清晨七点,警方赶到长水街89号,将仍在家中未离开的何晚秋带至公安局协助调查。她头发微乱,面色苍白,面对询问显得有些惊慌,但始终坚称:

“我确实去过西郊,是去看老朋友。但那天我提前走了,没看到他。”

“几点走的?”

“大概八点半,我坐公交回家。”

“你有没有进屋?”

“没有……我,我只是想在门口看看。”

“你知道他死了吗?”

“死、死了?”她一愣,几秒后眼圈发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