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与魔鬼下棋 > 第76章

第76章

二月河自以为写的是严肃文学,是因为他的小说观念不清,他认为为三个皇帝编一些歌功颂德的故事,就是严肃小说。歌功颂德的写作动机,必然使二月河认不清皇帝的本质,也认不清由其本质所决定的个人品质。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用正确的史观和文学观念去写这三个皇帝,一定写出的是严肃的有益的作品。

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二月河把雍正写成“改革皇帝”,是出于歌功颂德的需要。这实际上是对真实的雍正的歪曲。根据史料及史学研究成果,雍正在位十三年,主要政绩是整顿皇家宗室和整顿田赋财税,当然是为着巩固专制皇权统治服务的。若说雍正是一位“整顿皇帝”或“守成皇帝”还是比较准确的。雍正以强权铁腕进行坚决、无情的整顿,得罪了他的宗室族人和一些官僚,他搞的“文字狱”又得罪了许多知识分子,因此,他在当世和后世获得的骂名颇多。他不以为然,他的哲学思想使得他时而能超然物外,在他编集的《悦心集》中就收有“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的警世名言,毁誉并不能制约他的行为。雍正的哲学思想的重心是禅宗心法,他历时数年亲自编辑的禅宗语录,被后人誉为最权威的《禅宗经典精华》。他对禅宗的研究,固然是为了继承康熙的“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统治之术,但是禅宗也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对人生有了一定的形而上的思考。例如他从禅中悟出人生变幻无常,应付的方法是“以豫立而不劳”。所以他在登位第一年的八月间,就命总理王公大臣等,将密封建储事的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并且明说是“以备不虞”。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立储方法,是雍正的首创,而不是像二月河所写的是康熙所创。雍正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的统治之术,同时也与统治之术有着矛盾,这注定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也给严肃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素材。

同样,康熙和乾隆的素材也能创造出严肃文学。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康熙大帝》的最后一卷的结尾处,雍正继位当上了皇帝。可是《雍正皇帝》第一卷《九王夺嫡》并没有接续《康熙大帝》的最后一卷《乱起萧墙》来写,而是从康熙四十六年写起,用四十多万字再次叙述雍正如何夺到皇位的全过程,直到《九王夺嫡》的结尾处雍正才继位称帝。《九王夺嫡》与《乱起萧墙》的故事主体与时间基本相似,甚至有些地方一模一样,明摆着是前者抄了后者。二月河这样做,是为了多挣稿费,还是为了给《雍正皇帝》凑字数,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反映出二月河创作态度的不严肃和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我看《九王夺嫡》时就很气愤——对通俗小说的重复阅读怎能不恼火?这也说明二月河在写《康熙大帝》时,并没有接着写雍正的想法。他只是试着写《康熙大帝》,没想到书出后很受市场欢迎,他才又决定写雍正和乾隆。所以他写《康熙大帝》前,并没有写皇帝三部曲的宏观计划,他也就没能够认真系统地研究三个皇帝的史料,更没能深入探讨写皇帝的历史观的问题。他头脑中已有的唯皇史观指导着他在《康熙大帝》中把康熙写成一个好皇帝,当《康熙大帝》一下子成为畅销书之后,他确信只要写出好皇帝就能得到欢迎和好评,于是就不加思索地又写了两个好皇帝。他的唯皇史观在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的通俗写法也定了型。

《雍正皇帝》的“内容简介”上这样称赞该书:“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

经过认真的分析,我认为可以这样评价:二月河的皇帝三部曲:以反动思想为经,以通俗艺术为纬,曲解历史,浅化人生,乃大家所不为也!

有趣的是,二月河不久前曾经为《作家通讯》题辞,名为“为老百姓而写作”,内容写道:“弱势人群心灵的告祝希冀,永是我注目的焦点;寻常读者,引车卖浆者的购书者永是我心中的上帝;希望较能持久地拥有读者是我的盼。”

皇帝情结、清官情结,是中国百姓的一场永久大梦,谁赢得了“皇帝”,谁就赢得了“民心”,谁就会永远地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赢得信赖,无论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实为歌颂皇权,名却为“为老百姓而写作”,真是千古幽默。二月河不愧为一代“大师”。

(代跋)苍狼 “五人墓碑祭”

“五人墓碑祭”

——《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代跋

○ 苍 狼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