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三个大字李悦 宣扬“唯皇史观”的小说
宣扬“唯皇史观”的小说
——二月河作品批判
□李 悦
皇帝是封建专制国家的君王。
皇帝是独裁者,是一切争端和是非的最高裁判者。
皇帝是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拥有江山、臣民和一切财富,有权剥夺每个生灵的生命。
皇帝压迫、剥削、奴役着所有的臣民。
皇帝的权力是专制强权制度的核心。
皇帝的性质由封建专制制度所决定,“明君”与“昏君”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皇帝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象征和代表,是封建社会的万恶之源。
皇帝是中国历史的沉重、肮脏的垃圾,所以20世纪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功绩是推翻了皇权专制。
然而到了20世纪接近尾声之际,有一位作家却不顾以上历史常识,高声为皇帝唱起了肉麻的颂歌。他的名字叫二月河,他为皇帝歌功颂德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及《乾隆皇帝》,共计五百多万字。他在这三部曲中所宣扬的极其错误的历史观被我 称为“唯皇史观”,过去没有人用过这样的概念,可能因为过去也没有人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去热情宣扬这样一种史观吧!
精心编造神化三皇
为了宣扬唯皇史观,二月河选取了清朝的三个皇帝来颂扬,他们是连续继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动笔之前,二月河在图书馆查看有关三位皇帝的资料时,就已经被雍正的勤政所倾倒,他说:“我在图书馆见到《雍正朱批谕旨》,线装本装订足有半米厚。再看资料,这只是一少半——大部分在台湾故宫。雍正在位13年,千余万言的政务批语,康熙、唐太宗上溯到秦始皇这些勤政的君王,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就是我们这些书生,谁又有过这么大的文字劳作?”当时二月河一定已经把“勤政”当成“好皇帝”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他笔下的三位皇帝都是非常勤政的,用小说中的话就是“宵旰勤政,孜孜求治,夙夜不倦”。
二月河让他的三位“明君”在勤政中创出丰功伟业,文治武功。
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从康熙的幼年写起,把八岁登基的康熙描写成“天才”、“神童”。康熙即位后就立志夺回帝位,为此甘愿屈尊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学习封建文化与统治之术。与此同时,胸怀宏图大略的少年康熙表面上假装甘当辅政大臣鳌拜的傀儡,暗地里却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与帮助下,团结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随后,康熙与鳌拜集团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在15岁时一举擒获鳌拜,扫清其余党,巩固了帝王统治,站稳了权力中心的位置。康熙亲自掌管朝政之后,在非常险恶严峻的政治环境中,施展雄才大略。在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作了周密部署,先后粉碎了腐朽势力的间谍战、美人计,经过刀光剑影的殊死搏斗,挫败了吴三桂的叛乱,削平“三藩”,招降了哗变的王辅臣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接下去,就像在《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的“内容简介”中所介绍的那样:“平息‘三藩’之乱以后,康熙亲赴汴梁,视察黄河,四处物色治河能臣,疏通漕运;任用良将,东收台湾;开博学鸿词科,缓和民族矛盾;南巡金陵,祭祀明太祖,团结前明遗老;纳忠言,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倡孝道,扮演戏彩;北巡盛京,与东蒙古诸王结盟;西征葛尔丹,完成统一中华大业。”随后,二月河在《康熙大帝》第四卷《乱起萧墙》之中,着重描写了晚年康熙选择皇储的艰难复杂的过程,从中表现康熙政治上的成熟、果断和英明,以及他革除弊政、巩固开明盛世的雄心和魄力。
也许乾隆和康熙在位六十多年,都经历了相当繁杂的历史事件,所以二月河在写《乾隆皇帝》时,运用了与《康熙大帝》相似的结构方式:以乾隆的文治武功为全书故事的主干线,在其上再编织乾隆的日常生活及朝野臣民的命运际遇及人生状况。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乾隆60年的文治: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严弊政,纠正雍正钦定错案;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同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现象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编纂《四库全书》,征集民间善本、孤本图书;粉碎弘NFDA3等人夺取皇权帝位的阴谋;平稳成功地移交政权给嘉庆。在二月河笔下的乾隆的武功为:征讨大小金川;歼灭“一枝花”为首的白莲教;平定山东之乱;镇压回疆反叛;倾兵稳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