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掠过人们心头,像一条黑色的悲伤河流。
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但凡被这样的哭声淹没过一次,心头刚刚冒出的希望立即就消失了。望望天空,除了一片片飘荡不休的没有根由的云彩,就是那种幽深而又空洞的蓝,可以使忧伤和绝望具有美感的蓝。甚至出现了一种有着诗人气质的人,想要歌唱这种蓝。虽然他们不知道,到底是要歌唱天空的蓝,还是歌唱心中的绝望。但一经歌唱,忧伤就变得可以忍受,绝望之中好像也没有绝望。但是,妖魔不准歌唱。他们知道歌唱的力量,害怕这种动了真情的声音会上达天庭。于是,他们凭空播撒出一连串烟雾一样的咒语,那种看不见的灰色立即就弥漫到空气中,钻入人们的鼻腔与嗓子。吸入这种看不见的灰色的人都成了被诅咒的人。他们想歌唱,声带却僵死了。他们的喉咙里只能发出一种声音,那就是逆来顺受的绵羊那种在非常兴奋时听起来也显得无助的叫声。
——咩!
——咩咩!
这些被诅咒的人发出这样单调的声音,却浑然不觉,他们以为自己还在歌唱。他们像绵羊一样叫唤着,脸上带着梦游般的表情四处游荡。这些人叫得累了,会跑去啃食羊都能够辨认的毒草,然后吐出一堆灰绿色的泡泡,死在水边,死在路上。妖魔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力量。
对此情景,人们甚至说不上绝望,而是很快就陷入了听天由命的漠然状态。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脸上生动的表情变得死板,他们都不抬头望天。望天能望出什么来?总在传说会有神下凡来,但神就是迟迟不来。既然神都没有来过,谁又见过神的模样呢?传说有人见过,但问遍四周,又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其实,也没有人见过魔。不是没有魔,而是见到过魔的人都被魔吃掉了。而且,很多魔都化身成了人的形象。他们是高高在上的人,他们自称国王,或者以国王重臣或宠妃的面目出现于世人面前。所以,人们并不以为世上有妖魔横行,只是不巧投生在了苛毒的王与臣的治下罢了。有哲人告诉他们,生于这样的国度,最明智的对策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就是接受命运。这样可能得到一个酬报,那就是下一世可能转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那时候,这样的哲人就披着长发,待在离村落或王宫相距并不十分遥远的山洞里面。他们坐在里面沉思默想。想象人除了此生,应该还有前世与来生,想象除了自己所居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世界的更大世界该是什么模样。这些世界之间隔着高耸的山脉,还是宽广的海洋?
他们认为魔鬼是一个必定出现,而且必须要忍受的东西。他们把必须忍受恐怖、痛苦和绝望的生命历程叫作命运,而人必须听从命运的安排。
有了这种哲理的指引,人们已经变得听天由命了。
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形下,莲花生大师转身踏上了归程,准备把巡察看到的结果向上天复命。
路上,他不断遇见人:农夫、牧羊人、木匠、陶匠,甚至巫师脚步匆匆地超过他,看他们僵硬而相似的笑容,看他们木偶一般的步伐,大师知道,这些人都听到了魔鬼的召唤。他摇晃那些人的肩膀,大声提醒他们转身回到自己所来的地方,但没有人听从他的劝告。刚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一定会抽身和魔鬼们大战一场。但这是回去复命的时候,他已经相当困倦了。他知道自己不能战胜所有的魔鬼。况且这些经过他大声提醒的人,并不因此就觉醒过来。于是,他对自己说了那句后来流传很广,而且,一千多年后传播更广、认同更多的话。
他对自己说:“眼不见为净。”
他的全句话是:“眼不见为净,我还是离开大路吧。”
于是他穿过一些钩刺坚硬的棘丛去到隐秘的小路上去。倦怠的心情使他都忘了自己是个有法术的人,这才使他在避开大路的时候,硬生生地从棘丛中穿过,而忘了念动最简单的护身咒语。结果,他袒裸的双臂被刺出了鲜血。这使他有点愤怒。他的愤怒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从他身体里一波波荡出,使那些棘丛都在他面前倒伏下去了。
小路上也不清静,牧人丢下羊群,巫医扔下刚采到手的草药,都动身往魔鬼发出召唤的方向去了。
小路很窄,那些急着超过他要去奔赴魔鬼之约的人不断冲撞着他。大师有些好奇,是什么样的魔法驱使这些人不顾一切地奔赴那个规定的地点。他也不由得克服了自身的困倦感,抖擞起精神尾随着那些人,往前赶路了。最后,他来到一个岩石被风剥去了苔藓,显露出大片赭红的山口,从那里望得见山下洼地里有一个碧蓝小湖。他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