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 > 默认卷(ZC) 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

默认卷(ZC) 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谈谈非虚构文学。

非虚构文学有两种谈法,一种是像教授一样,讲非虚构文学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当中会包含什么样的意向,对它反复地进行定义,然后再说什么是非虚构什么不是非虚构。

但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讲,我一般不愿意用这样的过于学者化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认知和工作。在对待非虚构这样一种文体的时候,我始终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在我们开始写作之前,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过的,能够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够使我们洞悉当下社会,或者是逝去的历史当中的某些隐秘的那些文本,我们说它是成功的文本,好的非虚构。第二,我们的文学向来就是,尤其是中国文学,并没有非虚构的传统。想想我们中国文学的源头,从诗歌开始,从散文开始,然后出现戏剧、小说;但主要还是在虚构文学的方向上发展。我们一旦说非虚构,马上就把它归入到历史写作。当然历史写作,比如“二十四史”做的方法,除了某一些篇章,像《史记》《左传》里的,因当时文史不分,还有一些文学色彩以外,后来的历史书,就真正变成了跟文学没有太大关系的另一种文本。当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观察我们这个国家,建立一个民族或者多个民族记忆的文本,它叫作历史。所以国际上兴起来一种新的文体——“非虚构”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问非虚构是什么东西。

我想举一个跟中国有关的例子。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的一个地方,丽江。但是今天我们去到丽江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如果想要了解丽江,只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说。几千年来,中国人自己并没有积累很多关于丽江过去的、现在的,尤其是对当地的纳西族文化的认知。

今天,我们要认识丽江的文化历史,需要依靠两个外国人。一个是20世纪20年代来到丽江,50年代初期才离开的,约瑟夫·洛克。约瑟夫·洛克是一个植物学家,他来到中国丽江的原本目的并不是要研究纳西族的文化,而是来采集我们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约瑟夫·洛克当时是夏威夷大学的教授、博士,如果今天我们去到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和哈佛大学,会发现这两个大学都建有很好的植物园,园中有非常非常好的植物,中国的植物,那就是约瑟夫·洛克当年采集回美国的。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个变化,当作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使命已经结束的时候,他突然决定留在这个地方不走了。他开始用自己积累的资金研究当地的纳西族文化。在对纳西族文化的研究中,他得出了两个成果。一个是他编纂了一本学习当地语言的书。他不光学习汉语也学习纳西语,编纂了一本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高科学价值的书,是纳西语和英语的对照词典。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他是一个植物学家。另外他还出了一本书,叫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对丽江的前世今生、地理风貌、宗教信仰以及它的生产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今天,这本书成为我们真正去到丽江、想对这个地方有一点研究的人的重要指引。换句话说,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人在研究这个地方,但是从整体的成就上讲,还不能够超出约瑟夫·洛克。

几年之后,又有一个叫作顾彼得的俄国人,来到了丽江。顾彼得在丽江待了七八年时间,他是什么时候到的丽江呢,抗战爆发的时候。抗战爆发的时候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帮助中国人民有很多方式,并不全是走上前线。当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太低,组织方式尤其是底层组织方式太过于落后。所以那时候国民政府的孔祥熙先生,他除任职国民党的部长以外,还成立了中国的工业合作社,工业合作社请到了很多外国人,也得到了很多外国人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当时中国生产方式很落后,组织方式更落后,建这个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到当地去,把这些工业按照不同行业,比如铁匠、银匠、纺织等诸如此类,甚至烧炭的人,在丽江组织起来,组织成了一个行业工会。第一,大家可以在合作社中以互助方式共同来提高技术水准;第二,这些零散手工业者,只有构成一个商业性质的团体,他们才有可能形成今天所讲的品牌效益,享受到销售成本降低等节约化带来的种种好处。但又是这样一个非专业的人,在离开丽江后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王国》,而今天大家去丽江,如果要了解民国时代的丽江,中国人民有什么文字?即使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文字。所以今天,作为一种真正介绍丽江的书籍资料,摆在丽江街头,还是顾彼得先生写的这一本《被遗忘的王国》,里面除了记述他建立种种合作社的经历以外,还广泛地考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