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 默认卷(ZC) 55

默认卷(ZC) 55

关于硬科幻,我们听见人们说过多种多样复杂的定义。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总是会有一种把自己的创作定为某种规范与标准的欲望。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按这种标准执行下去,后来者都按前人提供的模本进行标准化写作,那么,科幻这种文体早也就在未传入中国之前便寿终正寝了。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因为读者的期待总是复杂而多变,因为每一个作家、每一代作家的创作也是复杂而多变的。

但无论如何,我想都不会有人否认《红火星》算是一种标准的硬科幻文本。如果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却又可能陷入从一种定义到另一种定义的那种无意义的烦琐套路中。不如来看人类发现火星,并且一步步逼近火星的历史,然后,再来看《红火星》中那些关于火星开发的富于真实历史感的宏伟篇章。

人类之所以如此关心火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相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至少是曾经存在过生命。阿西莫夫追索过人们所以如此的原因。他写道:“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0.5倍。因此人们认为火星上的温度有可能比地球要低,但仍是可以维持生命存在的。火星也是被大气层笼罩着的,但那里没有像金星上空那么多经久不散的云团——甚至也没有地球上的云层那么厚。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方便地观察并描绘出火星表面的形态了。”

1659年,海更斯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出了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5小时,这一数字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极其接近;火星直径679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一半略多一点,也就是说,它的体积明显小于地球。

1784年,赫歇尔发现火星的自转倾角与地球十分相近,因此他认为火星上的四季也与地球相似。当然,在火星上,各个季节的温度要低于地球的温度。火星公转周期也比地球要长,具体时间为687天,因此,火星上每个季节的时间约为地球上同一季节的两倍。赫歇尔还发现,在火星的两极覆盖着冰帽,这似乎预示着火星上有水的存在。

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每三年左右就会运行到距地球最近的地方,此时,太阳系这两大行星间的距离仅为5600万千米;除此之外,只有金星在某一时刻距地球更近一些,距离大约为4200万千米。于是,地球上那些对天空有着强烈兴趣的人们,便可以借此良机利用各种仪器对火星进行观察。

1877年,火星再次运行到地球最近点,意大利天文学家戈瓦尼·沃詹尼奥·斯盖帕里抓住这一时机把天文望远镜对准火星,绘制出全世界第一幅火星形态图。他注意到火星上有很多细长的“窄条”,这些“窄条”就像河流一样,斯盖帕里将它们称为“海峡”。他当时使用的是一个意大利词语“ali”,而英美天文学家则将其译为英语“als”。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译,“als”和“els”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els”是自然河流,而“als”的意思是人工的“运河”。因此,每当天文学家们谈论到火星人的“运河”时,人们就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是火星人开凿了这些“运河”。

根据这一幅有运河的火星图,人们大胆推论:由于火星引力非常小(仅为地心引力的五分之二),无法束缚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气,从而使其飘散于空气中,使火星表面变成一片沙漠。而火星人为了正常生活和发展农业,只能开凿“运河”将水从两极的冰帽下引入赤道地区。这一理论曾拥有广泛的支持者,他们中既有大多数群众,也包括为数不少的天文学家。

在所有支持“火星人的运河”这一观点的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者是美国天文学家波塞沃·罗厄尔。这位当时可以上《福布斯》杂志的富豪自费在亚利桑那州远离城市灯火的干旱沙漠中建立一座私人天文台,拍摄了数千张火星的照片。以此为据,绘制了包括500条“运河”的大量火星形态图。1894年,他出版了一部有关火星的专著,进一步强化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这一在当时比较普遍的看法。

威尔斯正是从罗厄尔的著作中得到创作灵感,于1898年推出了《地球反击战》,讲述一支火星侵略军为了争夺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并将地球作为殖民地而发动星际战争的故事。威尔斯笔下的火星人掌握了极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地球人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幸运的是,火星人的身体无法抵御地球上大量细菌的侵扰,最终未能得逞。这部小说是有关星际战争题材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正是由于作者奇妙的构思和逼真的战争描写,从而产生了比罗厄尔从科技角度出发推出的著作更强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