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 默认卷(ZC) 35

默认卷(ZC) 35

1997年夏,北京—成都。

笔者认识了两名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罗斯上校和露西德博士。将来关于人类“长寿命轨道联合体”的发展史上,必定书写上他们两个的名字。

90年代初,随着铁幕落下,冷战结束。美俄两个空间巨人应在人类进入太空的宏大计划中加强合作。这就是现在已经开始实施,并有更多国家参与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罗斯上校告诉我,他回到美国后,将投入长期的训练,并作为组装国际太空站的首批太空工程师升空作业。1998年11月,科幻作家赫尔女士给我们发来电子邮件,告诉我们她到发射现场送罗斯上校所乘航天飞机升空时的壮丽景象。

美俄之间的上述合作计划的第一阶段却是从和平号开始的,也就是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合作,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宇航员与俄罗斯宇航员一起在空间站上并肩工作。美国在向俄罗斯方面提供了巨额的财政补偿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定期飞向和平号,每个宇航员都在和平号上待几个月时间,进行科学实验。美国人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会与俄国人合作,积累长期空间飞行经验,以保证在国际空间站计划正式实施时的合作顺畅。

1996年3月22日,露西德女士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三天后与和平号对接,开始了她四个月的太空科学生活。露西德女士说:“我把和平号的飞行使命看作集两大爱好——飞行和进行科学实验为一体的极好机会。我20岁时就获得了私人飞行执照,从那以后,一直在坚持飞行。而在成为宇航员之前,我已经是一位生物化学家。早在1973年,我就从俄克拉荷马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对于一个酷爱飞行的科学家来说,有什么能比在以每小时27000千米的速度飞行的实验室中工作更激动人心的呢?”虽然说,在此之前,她已经具有了4次在航天飞机上的太空生活经验。

露西德博士说她在和平号上的最初日子被用来深入了解两个飞行伙伴,俄罗斯宇航员奥努佛里延科和乌萨乔夫,并用突击学习的俄语与他们交流。她最初的日子也用来探查空间站的布局。

她说,和平号空间站是组合式结构,整个空间站是分阶段建成的。这一点,罗斯上校作为首发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也沿用了。

和平号空间的第一部分基座舱于1986年升空,其座舱一头,是转换舱,它所起的作用有点像住房的门厅,但形状不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而是一个有着6个对接舱口的球状体。1987年,量子1号舱升空与基座舱对接,量子1号舱有一个对接口,专供进步号货运飞船停靠。而以后相继升空的量子2号舱、晶体舱和光谱舱都与转换舱对接。最后一个舱自然号与转换舱对接是1996年,露西德博士的科学实验大都是在自然舱里进行的。她不无幽默地说:“我把自己的私人物品都放在光谱舱内,并且每天晚上都在那里睡觉。我上班的路途很短,几秒钟之内,我就能从一个舱飘到另一个舱去。”

露西德博士还为我开出一张工作生活日程表。

莫斯科时间早8点,起床铃响。二十分钟内,三名宇航员穿好衣服,并做当天工作的准备。第一件事情是戴上耳机,与地面指挥所交谈。

然后,在基座舱内吃早饭。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露西德都用来进行科学实验。为了防止在微重力状态下肌肉萎缩,在午饭前要进行四十五分钟的体育锻炼:在人力踏车上跑步和绷拉橡皮筋。

午餐。

继续工作。

茶会。晚餐。

最后一次与地面中心通话。

晚上10点左右,回各自的舱室,飘进睡袋里,对自己说一声晚安。露西德博士的第一项科学实验是观察已受精的鹌鹑卵胚胎的发育情况。这些受精卵一共有30只,她将它们放在孵卵器中,在接下来的十六天时间中,又将其取出来,把发育中的胚胎放入多聚醛固定溶液中,以固定胚胎供日后分析之用。其目的是将其带回与地球上的胚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和平号上的胚胎畸变率为13%,为地球对照组的4倍。

她的第二项科学实验是在晶体号舱的温室中种植小麦。许多科学家都想知道,在微重力条件下,麦种将如何生长和成熟。这项实验还有一个潜在的用途,为将来的长距离太空飞行生产氧气与食物。露西德博士把麦种播撒在一种叫作沸石的有吸收力的颗粒性材料中,并用计算机程序调控小麦生长所需的光线与水分。她还每天给小麦拍照,留下生长过程的全套资料。麦子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