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很容易地又回到了前面比较考验人类耐心的阶段论上。即使如此,考虑到生物圈脆弱的特性,火星上人工的生物圈的稳定性也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在此之前,在地球上,一个小范围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实验工程已宣告失败。
1986年11月,一个名“生物圈2号”的模拟生态系统工程在美国干燥的沙漠中破土动工。这是一座占地超过1.2万平方米,用玻璃与钢材构成的可以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全封闭建筑物。除了一个可供八个人生活与进行自足式农业生活的2000平方米的生活区,设计者还在其中设计了5个荒野区:带小山峰的热带雨林区、水下有珊瑚礁的海洋区、加利福尼亚式的沙漠区、热带草原区,以及一个佛罗里达式的沼泽区。
设计者们最初的设想是,圈内的居民和3800多种动植物(可能远比最初的火星殖民地物种要丰富),能够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靠循环方式利用其中的空气、水分与多种养分维持一种自足的生存。如果这个项目取得成功,可以为人类早期在外星球的生活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可惜的是,这个并没有像火星一样的干旱与尘暴,也没有面临低重力环境等困难的自足世界,还有功能强大的外在设备帮助其维持稳定的湿度与温度的项目最后还是走向了失败。
1991年9月,八名科学家作为这个人工世界的首批居民进入封闭系统,执行为期两年的科学使命。很快,计算机就显示生物圈内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正在下降,一年多后,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这就和生活在大山顶上差不多了,稀薄的空气使其中的居民在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
原来是生物圈内生产区中用于粮食生产的2000立方米沃土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沃土中富含的大量有机质,使其成了微生物的乐园,超量繁殖的微生物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圈内居民还发现,在没有毁灭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如此肥沃的土地上种出的粮食却不够维持生计。仅仅因为光线不足和病虫害,粮食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
最后,该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不向圈内注入氧气,这已经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了。据说,这一项目的主持者中,有许多人都是移民火星的狂热派,所以这些麻烦都未向外界透露。实验仍然在困难地继续,但问题却不断发生,移入生物圈中的25种脊椎动物只有6种生存了下来,大多数昆虫都灭绝了,包括许多像蜜蜂一样传播花粉的昆虫,这意味着许多植物也将无法结出种子。与此同时,一些生物却疯狂地繁殖:牵牛花疯长,四处布满蟑螂,形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1993年2月,生物圈工程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辞职,并承认科研工作没有取得丝毫进展。1994年4月,第一批居民中有两位破墙而出,因为担心恶劣的生态环境危及生命安全。
但更多的人相信,这只是告诉人们,人类到外星安家,会面临比预想更多的困难,也许还有没有预想到的困难。但并不能因此说,人类要永远在被地球大气层滋养的同时,也被牢牢地封闭。
此文开头的卡罗琳·亨森写了一首歌,正能代表大多数人对人类未来的信心,这首歌就叫《奔向群星》:
我们聚集在一起,去创造地球的未来,
我们手挽着手,我们是再生的人类。
宇宙敞开了大门,群星敞开了大门,
星空中有着丰饶的土地。
宇宙敞开了大门,未来在我们肩上,
奔向宇宙,奔向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