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机器人这个词条的定义是:在科研或工业生产中用来代替人工作的机械装置。
值得科幻作家们骄傲的是,连机器人这个名词,都出自于科幻作家的创造。大家知道,这个人就是捷克作家恰佩克。恰佩克并不是凭空就创造出了这个词汇,就在他和剧作《罗萨万的万能机器人》的诞生之地布拉格,早在中世纪时代就流传着一个相当朴素的类人机械的故事。犹太教的宗教首领拉比用黏土造了一个人来保护城中的犹太居民不被迫害,这个泥人叫高乐姆,由额头上的一块宝石进行控制。如果没有这块宝石,高乐姆就是个泥人,但有了这块具有神秘控制功能的宝石,它就能像人一样行动,并获得超人的能力。当然,这个故事对于挑剔的科幻迷来说,肯定算不得一个合乎科幻小说定义的东西。我们在此做这样的援引,是想指出,文化上的连续性对于科幻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正因为这个原因,恰佩克的创作,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恰佩克创作最早有关机器人的故事和创造机器人这个词汇是在20世纪初叶,而真正的机器人出现大约还要到半个世纪以后。1954年,美国人德沃尔成功地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的机器人实验装置,并为此申请了专利。1959年,第一台机器人产品UNIMATE(意思是万能自动)在美国诞生,直到今天,这种机器人仍然运用于多种工业领域。
这种类型的第一代机器人,也被称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所谓的示教再现是由人事先编制程序,让机器人完全按照指定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这种机器人没有一点智力,只能准确“再现”事先预设的规定动作,自动进行重复作业。大多数工业用机器人、遥控操作机器人都属于这一代机器人。
第二代机器人则对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初步具备了感觉能力,又称为应型机器人。它的大脑能对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感觉信号进行简单的判断并经过适当的控制完成相应的决策。
第三代机器人才是真正引起科幻作家和更多人关注和忧虑的那一种。这代机器人被称为智能机器人,即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它能感受更多的信息,不仅能做出一般的判断,甚至于具备了记忆、推理等决策能力。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智能机器人是一个集中各种高技术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就是用各种机器建立起一种“人”的模型,离开目前的技术现实,回到人类的想象力。在那个叫高乐姆的泥人故事里,有两个要素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关注:第一,通过一个装置(在这个故事里是一颗宝石)的打开或关闭对一个机器人进行控制;第二,机器人具有超人力量,一旦失控,甚至会威胁到制造者本身。这两个要素直到今天,还在有关机器人题材的小说中发挥作用。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指望这样的理念对科学家们的设计与发明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换句话说,科幻作家从根本上还是站在人文立场,而不是纯粹以科技进步作为唯一的归宿。他们希望科学界的从业人员能够对科学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对世界构成秩序的冲击进行一些思考。
这也许正是我们所说的科幻作品前瞻性的具体表现,可能也是科幻作品能在当今之世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们不得不看到,科技进步的步调越来越快,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对某种技术前景提出特别创意并获得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不是每个科幻作家都像阿瑟·克拉克那样以通信卫星之父的美名被科学界奉为泰斗;大多数科幻作家也并不都像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卡尔·萨根一样,首先在科学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有志于进行科幻小说创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界需要的是技术意义上的启示与灵感,而不是富于伦理意义的忠告。科学的身躯越来越庞大,它一旦行动起来,就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当这种情形出现以后,科学要停下来思考已经是一件不可奢望的事情了。原子弹出现时,发明它的科学家们不是没有预见到其巨大的杀伤力与破坏性,但也只是在大爆炸成为噩梦般的现实以后,在人类的核子武器库已经足以把蓝色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毁灭许多次以后,才有人幡然悔悟,进入了抵制者的行列,但分明已经为时太晚。任何一种进步机遇中都会蕴含着潜在威胁,科学发明很难通过行业本身对自我机制进行约束,比如克隆,比如各种导致环境恶化的技术。
再比如,机器人这个行业。
除了在科幻文学中,机器人行业是所有科学发明引起最少争议的行业。因为在很多工业行业中,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恰